“一個人要是拼搏到四五十歲依然窮困潦倒、一事無成,那么只有兩種可能:站起來再干或躺下不干。要干就干一件對得起自己這條命的事,不然,雖成猶敗,被人恥笑。很顯然包老師說的窮困潦倒、一事無成,不是從錢的角度來談的,肯定是從一個人的追求來談的,一個人的內心來談的,雷軍那兩年確實符合這種狀態。”
——摘自《雷軍“躺平”的那兩年(Q3-1-60-先)》
正 文
作為知識工作者的你,選擇“躺平”了嗎?
作者:胡涵懿 · 重慶事務所
“躺平”這一網絡詞匯在流行的同時,也反映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就企業中的知識勞動者是否應該躺平這一問題而言,眾說紛紜。在最近學習了包子堂小故事——雷軍“躺平”的那兩年(Q3-1-60-先),從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為知識工作者,仍須自覺地奮斗,自覺地做出貢獻,你要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未來,使今天的你變得落后。
點擊↓↓↓小程序,收聽音頻課程
網絡上所說的“躺平”,指的是消極、不思進取的生活方式,具體表現在:不求上進,視安逸重于成就;聽天由命,慵懶散漫;不堪生活、工作的重負,消極怠工……體現了年輕人缺乏生活興趣和工作動力,散漫頹廢的一種心理狀態。
在小故事中,我看到了雷軍在2007年金山集團在港交所上市,大家都歡呼雀躍的時候,他卻提出說要辭職,說在家歇著就“躺平”。而雷軍的“躺平”并不是所謂的消極頹廢,并非是純粹的吃喝玩樂。他選擇暫時地停下來,靜下來心來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他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開始重新創業,創辦了大家所熟知的小米。
像雷軍這樣早就實現財務自由,數錢數到手抽筋的人都沒有選擇“躺平”。而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工作者成堆的地方,我們更不應該一味地選擇“躺平”。一旦選擇“躺平”,就會不愿意去思考和進步,像所謂的熟練工一樣,每天做著重復的工作,即便是有著十年的工作經歷,也無非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終將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選擇拒絕“躺平”,你會發現自己有著巨大的潛力。正如華為老板所說,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大森林和大油田。這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為知識工作者,你會主動地去思考,會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完成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益。當你窮盡方法,不遺余力地去為組織創造價值的時候,最終就能達到精于一道,以此為生。
當然,拒絕“躺平”并不意味著不能休息、不能喘息,也不意味著要不斷地和他人去進行競爭。你不需要跟任何人進行競爭,你要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未來,使今天的你變得落后。當你累了的時候可以適度地“躺平”,讓自己暫停下來,去思考前進的方向和機會,不斷地調節自己,不斷進行自我引導和自我激勵,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主動性和創造性。
適度的“躺平”不是一種恥辱,而是一種手段。它可以讓你從紛繁復雜的生活和工作中抽離出來,暫時忘卻煩擾,放松身心,調整自己,以最好的狀態再次投入新的事情當中去。但我們拒絕樂不思蜀式的“躺平”,躺著躺著就忘了自己的初心與目標。作為知識工作者,一生就要干一件對得起自己的命的事情,不斷地創造價值,使今天的自己變得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