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0g00a"><i id="0g00a"></i></track>

    1. <acronym id="0g00a"><sup id="0g00a"></sup></acronym><span id="0g00a"><sup id="0g00a"></sup></span><acronym id="0g00a"></acronym>
    2. <span id="0g00a"><output id="0g00a"><nav id="0g00a"></nav></output></span>
    3. <span id="0g00a"><sup id="0g00a"></sup></span>
    4. <optgroup id="0g00a"></optgroup>

      <sub id="0g00a"></sub>
      為什么小米要以“開小飯館的方式”創業?
      包子堂 企業文化 2023-04-27 10:45:34 · 熱度999

      為什么是“創造顧客”呢?

      故事原文

      小米以開小飯館的方式創業

      為什么很多企業學習小米做社區,最后卻沒有達到預期?要么是社區做不大,即便只有幾個群,也會運營乏力!要么是人多了,但期望的銷量卻沒有起來?其問題的出現是因為這些企業并不清楚社區的內涵,所以對小米形成社區的結果簡單模仿而已。

      這就是為什么黎萬強會在他的《參與感》里坦言,“也有一些企業學習小米,搞出這個碼那個碼,看起來和小米的F碼差不多,但是似乎效果差很遠”一樣。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回到事情開始的地方,從小米如何做一個服務好100人的小飯館開始,才有可能使我們真正理解并學會小米的本事。所以小飯館是如何開張的,之后又是如何經營的呢?

      毋庸置疑,產業社會中的每個企業都應該講求效率。但這種效率必須是有依據的,就是一定是基于客戶在其生活或者生產方式中的需要。如果脫離了這個邏輯,供求背離就在所難免。

      所以,包老師在其《營銷的本質》一書中特別強調,企業存在的價值取決于能夠為誰做多大的貢獻。這就是小米通過和客戶做朋友,來實現效率的底層邏輯——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有關系在,自然就容易形成穩定的流速和流量。然而對于任何人或者企業來說,如果沒有理論引導,這一點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把握住的。

      所以,我認為小米團隊的成功與其在金山時期練就的本事不無關系,尤其是金山經歷了從PC端的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整個過程。這段經歷無疑是小米獲得成功的一筆初始積累。比如在金山時期,這個團隊就學會了定期與客戶互動;到了小米時期,這就變成了日常工作,甚至要求工程師必須每天都要和米粉互動;還有就是小米的“兄弟文化”,這里面體現的是協作的意愿,可不要誤以為是“人情關系”。

      所以,當我們學習其他企業時,我們首先要理解其成功背后的邏輯,然后才能準確的與自己的情況進行結合并實踐。因此,我們至少從今天起,還要習慣于把自身的有效經驗記錄下來,形成基于自身能力的知識系統。當再學習別人的經驗時,才能獲得如虎添翼的效果。否則可能即便經驗再好,也不知道如何下手。

      那么回到案例中來,當小米一旦選擇和客戶做朋友,它就不能把效率的邏輯放在首位。所以,小米一開始沒有自曝身份,以此來快速圈粉。這就好像武俠小說中,高人多是先觀察別人,然后再酌情考慮如何出手一樣。所以,小米即便有做系統的優勢,也沒貿然出擊,而是先蹲在論壇里觀察。在這個信息搜集的過程中,確定了小米用戶群體的第一個標簽——互聯網原住民。

      關于為何最初會選擇手機操作系統?我認為就是雷軍所說的趨勢。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載體,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方向。所以在2010年左右,用智能機瀏覽網頁時,頁面都是按PC端的方式呈現的。而現在我們再用手機瀏覽網頁時,會發現很多網站或平臺都已是手機的呈現版本。不過當時還有個要害,就是手機系統的研發,與雷軍團隊的能力是契合的。

      接下來的選擇就是,基于哪個系統做深度開發呢?一開始手機的操作系統就是二分天下。其中使用IOS系統硬件的人看起來比較精英范兒,似乎是個好市場,屬于有能力付費的用戶。但這些用戶對IOS系統一邊倒的支持,說起來叫,不好切。另外它的生態相對比較封閉。

      而使用安卓系統硬件的人看起來特征比較多樣化,生態也很開放,但什么牌子都用這個系統,所以開發上,難免遭遇眾口難調!因此吐槽的用戶特別多。所以,這里天然就存在了一種可以組織起來的理由,以及小米做貢獻的起點。于是就出現了小米用戶群體的第二個標簽——安卓用戶。

      那么從能力對接的問題出發,這些在網上吐槽的安卓用戶到底在用什么呢?似乎是手機,但實則是在用手機操作系統帶來的流暢性體驗。于是市面上當時就出現了很多,為了追求手機性能而自行刷機的人,并且會在論壇中發表刷機經驗。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會聚集生產力。小白們也想感受發燒友們傳播的那種體驗,因此就誕生了很多代為刷機的服務。于是這就出現了小米用戶群體的第三個標簽——有深度優化系統的需求。

      這就是市場傳遞出來的信號!雖然能夠看到這種信號的人有很多,產生了很多開發深度優化系統的團隊,但受資金和能力的限制,這些團隊能夠響應的節奏和群體是有限的,所以并不能第一時間開發出滿足小白刷機需求的系統。結合上述原因,就形成了雷軍發現的大市場。這也符合了雷軍的創業三原則,大市場、最好的團隊和足夠多的資金。

      也許了解這個過程就跟聽評書一樣,環環相扣,節奏緊湊。但如果雷軍沒有在互聯網領域持續多年的深耕,他怎么會鍛煉出察覺這種需求的敏銳能力呢?所以,不要看到別人成功了,眼紅那種結果,要知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誰知道這些光環背后付出了何種努力?至少是以十年為期的,深入思考且持續性的在一個領域發力。

      于是雷軍才決定做基于安卓系統深度優化、定制、開發的第三方手機操作系統。當2010年8月16日MIUI推出首個內測版時,解決的就是安卓系統中,被用戶吐槽最多的電話和短信通訊錄不好用的問題。雖然當時僅有100個內測用戶,但即便是這100人,也是阿黎他們從別的平臺上,一個個“人肉”拉回來的。

      在與這100人的互動中,小米不但完成了MIUI系統的開發,還逐漸總結了很多粉絲運維的管理經驗,以需求為例,如何篩選和規劃出長、中、短期響應的節奏,以及如何讓用戶的反饋變得好參與和便捷;為了盡快響應米粉的需求,把MIUI系統迭代的周期提升到以周為單位;為了減少用戶不必要的關注成本,把系統更新的時間固定在每周五;還有把自己好的、不好的想法和功能都坦誠的放在用戶面前,誠懇的接受反饋等等。

      有了這樣一個個圍繞著用戶做貢獻的思考、行為和結果時,這些用戶自然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判斷和建議。而當看到自己的建議獲得及時且認真的響應時,用戶會怎么做呢?不是基于感激,所以我幫你傳播。而是基于這件事有我的價值體現,所以我要來傳播。這些人在論壇里也都是有號召力的,因此他們的傳播勢必就會引發那些關注他們的人的圍觀和參與,于是小米的粉絲就像漣漪一樣一圈圈的擴散開來。

      那么參與感到底是什么?按照《包政企業理論》來探索,以小米和天使用戶的互動為例,小米提供粉絲了一個可以互相做貢獻的機會,使他們參與到開發的過程中。所以,對于米粉來說,參與感就是成就感。但凡在這個關系的構建過程中,能夠使粉絲獲得成就感的企業,它的社區力量自然就會起來。

      所以,為何外部營銷會管理化?為何供求一體化在《包政企業理論》里,會表達為分工一體化?其道理就在于社區的形成過程中,每個自然人都希望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且希望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而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小米就是借用了這一人性特點。

      這使小米到了2011年8月,在發布第一款手機時,粉絲就能突破50萬。而到了2015年,米粉能夠突破1個億的原因。所以要想做好社區,就要先學會經營小飯館。這是系統能力形成的起點!不過企業的優勢一定會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繼續延長。那么小米的核心優勢就是形成了一個規模足夠大的社區。

      所以,下一期我們聊聊,小米是如何對這個龐大的社區進行組織的。

      鳥哥筆記學院全新上線
      包子堂
      0
      0
      KTV激情毛片免费看

      <track id="0g00a"><i id="0g00a"></i></track>

        1. <acronym id="0g00a"><sup id="0g00a"></sup></acronym><span id="0g00a"><sup id="0g00a"></sup></span><acronym id="0g00a"></acronym>
        2. <span id="0g00a"><output id="0g00a"><nav id="0g00a"></nav></output></span>
        3. <span id="0g00a"><sup id="0g00a"></sup></span>
        4. <optgroup id="0g00a"></optgroup>

          <sub id="0g00a"></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