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企業員工因為不滿節日期間被領導要求加班,在微信群內和領導爭吵,并得到多位同事的聲援,此舉迅速登上了熱搜。
該事件后來被官方正式通報,確認是某求職者面試失敗后的的單純報復行為。
但讓職場人憤怒的,不是哪個單位加班太多,而是少數公司奉為圭臬的“強迫加班”以及超時加班的文化。
雖然事件是假,但當下加班現象仍然是較為嚴重的頻發現象,如何進行勞動維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很多職場人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當公司要求長時間加班時,職場人可以大方拒絕,為了避免嚴重的沖突和矛盾,也可以團結同事一起向領導反饋,爭取更多的加班權益,也能夠省時高效地解決問題。如果內部溝通無果的話,再考慮利用外部渠道進行維權。
畢業三年的職場人小花,因為最近的項目太緊,連續加了好幾次班,整個人精神都有些恍惚。
看著項目結項遙遙無期,自己的身體也很難堅持下來,小花和一同加班的同事找到領導溝通協商,間接表達了自己的訴求。雙方協商下,領導也表示理解,后來也減少了員工的加班時間。
羅切??茽柕抡f過,講話適當和得體的人更容易獲得人們的稱贊,而且比那些實力強勁的人更能贏得人們的信賴。
職場人在對領導表達不想加班的意愿時,可以間接委婉地指出目前加班過程的難處,后面的溝通才更容易進行下去。
間接地提醒領導在加班方面的問題比直接指出會更加有效,且不會引起領導的強烈反感。
優先內部溝通消化,不僅能幫助領導了解員工訴求和困難,也能避免矛盾擴大,使得職場人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爭取到更多的權益和補償。
協商溝通的方式也讓雙方都留有情面,而且對于抬頭不見低頭見、比較小的行業圈來說,內部溝通的形式其實更適用。
但同時職場人也需要注意,內部溝通協商時,需要具備一定的談判技巧和勞動法知識方面的背景,在溝通前要做好一定的準備。
當職場人已經準備好進行投訴維權時,先不要大聲張揚,可以先從公司內部入手,積極調查取證相關的加班證據,包括公司考勤復印件,加班相關的錄音、聊天記錄,以及寫出公司上下班時間的制度表以及工資條等。
最好是采用錄視頻+截圖留證的方式,因為單純的截圖可能有不被采信的風險,錄制視頻時可以看出在公司使用公司電腦登錄的網站。
到底該準備哪些文件呢?
1、準備勞動合同,以此證明員工和公司的勞動關系。
2、準備薪酬明細表、公司官網或者能夠公告證明調薪的記錄、個人收入證明、以及社???,以此證明自己加班前后的薪資對比。
3、準備公司安排加班的錄音證據、聊天記錄證據、公司上下班時間制度表、加班審批表、會議通知以及會議日程,以此證明公司確實有安排加班行為。
4、績效評價截圖、加班成果記錄,以此證明非個人能力不足導致頻繁加班、超過正常加班范疇。
5、公司加班費計算明細表、考勤管理表、考勤時長,以此證明自身的精確考勤以及加班總計時長。
最近,北京一女士就將公司告上法庭,并且表示她在下班后、休息日及法定節假日共計加班了500余小時,但是公司均沒有支付其相關的費用。
根據聊天記錄內容,以及李女士的工作職責可以知道,其在部分工作日下班時間休息日利用了社交媒體工作,且已經超出了簡單溝通的范疇。
而后法院綜合女子的加班頻率、加班時長以及內容隨著薪資標準,判處了該公司支付女子加班費共計3萬元。
積極調查取證這些加班信息,整理相關的加班記錄,可以幫助職場人在投訴維權過程中更好地推進,維護自身的有效權益。
就算不準備訴訟,職場人也可以先清楚掌握公司實質性的侵權行徑,保存證據,后期不陷入被動的局面。
職場人也可以在多方渠道進行投訴和維權,比如向工會投訴維權,以及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投訴。
工會會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協調和處理,企業內部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也可以進行協調處理。
如果以上方案流程較慢,職場人還可以向當地的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根據對方要求提供相對應的材料,并進行登記,隨后勞動監察大隊會安排工作人員給公司打電話核實具體情況。
職場人也可以前往勞動保障部門或者撥打12333尋求幫助。
當以上方式都無法解決相應問題時,職場人可以申請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仲裁裁決后,如果雙方沒有達成一致,可以訴訟至有管轄權的法院。原則上,法院處理勞動爭議必須經過勞動仲裁,未經仲裁裁決的,法院不予受理。但是部分屬于民事糾紛的案件范疇,可以直接進行處理和起訴。
具體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途徑來進行投訴維權,還是建議職場人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分析,并就此決定選用哪一種途徑來解決勞動爭議。
羅翔老師的《圓圈正義》中提到,新聞輿論的監督自由與司法的獨立裁決本就是法治社會存在的重要前提,兩者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
職場人申請勞動仲裁和投訴后,倘若公司長期拖欠不回應,也可以利用當下融媒體平臺進行新聞監督,推動第三方的新聞媒介進行跟蹤和跟進,或許也能達到一個良好的反饋效果。
比如前段時間,莆田一家醫院因為欠繳納百萬職業年金,導致職工無法領取養老金。在職職工咨詢過人社部門后表示,如果醫院始終未補繳清欠款,他們在退休時可能面臨無法領取養老金的情況。
他們尋找了多家新聞媒體,例如河南民生頻道《小莉幫忙》跟蹤和報道,利用新聞媒體的監督來幫助員工更好地解決困難。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種靈活機動加班的狀態,清晰地界定加班和正常工作并不簡單,職場人苦過度加班久矣。
面對不公平的超時加班和強制加班文化,職場人要敢于使用法律武器武裝自己,利用各種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才有機會卸除本不該自己承擔的工作壓力,更輕松地在職場發展。
留言說說,你經常加班嗎?

